主流溫度傳感器是什么?如何選擇?
發布時間:作者: admin 閱讀次數:298
2021-08-16
16世紀末,伽利略制造了顯示溫度變化的裝置,利用容器內的空氣收縮原理,觀察水柱的高度來判斷溫度變化。我們現在知道的溫度計是3托里奧在1612年發明的,當時他也只是做了雛形。
溫度傳感器作為工業、物聯網、醫療等行業網、醫療等行業最常見的傳感器,發展到現在,可謂百花齊放。按功能方式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溫度傳感器。接觸式溫度傳感器包括雙金屬溫度計、玻璃液體溫度計、壓力式溫度計、電阻溫度計、熱敏電阻和溫差電偶等;非接觸式溫度傳感器基本上是基于黑體輻射的基本定理,而這種傳感器只有對黑體進行測量,對非黑體進行材料表面發射,但材料表面發射的測量精度難以保證,因為它的發射與溫度、波區、表面狀態、涂層等因素有關。
目前主流的溫度傳感器有RTD、熱敏電阻、熱電偶和具有數字和模擬接口的集成電路傳感器4種。
RTD溫度傳感器
主要由金屬制成,通過溫度變化影響自身電阻值來測量溫度。雖然常用的金屬有銅、鏈和鏈合金,但鉗子以良好的線性、重復性和穩定性穩定了溫度參考傳遞國際標準的位置。RTD的電阻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,但也不是很嚴格的線性。從下圖可以看出,會有輕微的偏差。一般來說,電阻值可以數字化,可以找到校正因素。
以鉗子為例,在性能方面,鉗子RTD不僅具有上述線性、重復性和穩定性的優點,而且在-200~+650°C的測溫范圍、0.1~1.0°C的測溫精度方面也具有優異的性能。
但RTD的缺點也比較明顯,由于需要恒定的電壓/電流,因此在通電過程中產生的功率會影響其測量溫度和精度(需要進一步糾正)。此外,當RTD模擬信號輸出時,還需要計算放大器和ADC組件的誤差。
熱敏電阻。
類似于RTD,熱敏電阻也是電阻傳感器。其分類主要根據溫度系數確定,分為正溫度系數熱敏電阻(PTC)和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(NTC)。PTC的主要材料是混合的BaTiO3半導體陶瓷,NTC的主要材料是過渡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陶瓷。
以NTC為例,雖然不是線性變化,但線性度是指數函數,電阻值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。由于其自身的材料因素,其整體價格比鉗式RTD經濟。同時,材料選擇相對靈活,可加工成各種形狀和小型化處理。此外,由于其電阻隨溫度變化極其敏感,其測量精度與鉗式RTD相當,為0.05~1.5℃。
類似地,由于通電過程中產生的自熱、ADC等因素也會影響測量結果,因此NTC的測量結果也需要糾正。其適用溫度范圍也比較嚴格,一般在0-150℃左右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NTC軟件易老化,穩定性一般。
熱電偶。
熱電偶傳感器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接觸傳感器,通過兩種不同的導體材料連接形成電路。當結合點兩端的溫度不同時,電路會產生電動勢,也稱為熱勢,溫度會根據熱勢的大小顯示在連接表盤上。
由于使用材料的靈活性,熱電偶傳感器的溫度測量范圍廣,工作溫度最高可達2000°C以上,屬于耐久設備,可用于危險惡劣環境。同時,其感應接合點直接暴露,對溫度變化的反應迅速。其實從原理上可以看出,熱電偶傳感器不需要外部電源,不易產生自發熱。
顯然,熱電偶傳感器的精度和穩定性稍差,其溫度測量精度為0.5-5.0°C,但由于暴露、耐腐蝕性弱,穩定性不如RTD和熱敏電阻。
集成電路傳感器。
集成電路溫度傳感器是一種集成傳感器,目前分為模擬輸出傳感器、數字輸出傳感器、遠程溫度傳感器和具有溫度開關功能的傳感器。然而,從主流分類來看,模擬集成溫度傳感器和模擬集成數字傳感器被廣泛使用。這兩種傳感器都是內置的ADC,溫度傳感器集成在芯片上進行測量、計算和輸出。集成電路溫度傳感器的優點是功耗低、體積小、集成度高、生產測試過程中已經校準,出廠后不需要再校準。
缺點是其測試溫度范圍僅為-70~+150℃,測溫精度與熱電偶傳感器相似,為0.5-5.0℃。
在物聯網成為風口和傳感器需求加速增長的時代,溫度傳感器無疑將成為最重要的設備之一。如何選擇合適的溫度傳感器需要從溫度范圍、精度、成本等角度考慮。